【新刊导读】作庭的技艺——《建筑技艺》2023年10期
AT 2023 年10月刊
作庭的技艺
每每欣赏中国山水画卷,烟波浩渺、高山翠柏之间,一道蜿蜒小径、三两斗室茅舍、若干横跨湍流之薄板,隐者或悠然信步,或闲庭远眺,此诗意栖居无不令人妙赞。如此山水画卷之格制,同样是中国古典园林意趣之所在。今天,在拙政园、环秀山庄、留园等众多历代名园佳墅之后,如何传承中国园林的营造与探寻当代庭园建筑的技艺,成为一代代建筑师孜孜以求的方向。本期“AT建筑”以“作庭的技艺”为主题,将展示建筑师董豫赣在溪山庭这一“一亩之地、如何造园”实验中的营造技艺,以及中国园林“宅园合一”理想的当代表达。
一亩之园的溪山庭,虽然从规模上迥异于传统园林,但也正是这一亩造园的极致带来了“行、望、居、游”的独特体验。这是位于徐州沛县郊野的一处场地,溪山庭被经园主改造后的林地与外部乡镇远远隔开而显静谧之态,自幽竹夹道的半圆玄关进入,一幅山水画由滴水浸润的假山石背面徐徐展开。巨石叠置的东、西山与横山堂南北隔水相对,其间错落的汀步石连接也提示着假山石的别有洞天。于横山堂低垂的屋檐,只可见山水一角,而跨入斜水阁,则既可观游山水之全貌,亦可踏入藏在假山背后好似浮入水中的“韬光”“养晦”。
在这“行、望、居、游”之中,掇山与理水、盘环路径与曲折洞壑、混凝土与植物、小钢作与瓦作、隔离墩倒置的九十九孔桥与横置水泥棒的桥面或屋顶,甚或沙堆翻模的混凝土驳岸,皆为营造技法。但这些营造之技终是为营造之艺,即庭园之意趣。如童寯先生所言:“情趣在此之重要,远甚技巧与方法”。于一亩之地,一半廊屋、一半造景,山居之意足,是现代诗意栖居的一次实验,亦是“宅园合一”理想的一种凝练。
——吴春花 《建筑技艺》执行主编
目 次
AT建筑
/ 周仪
AT作品
/ 周仪
设计研究
溪山庭纪
/ 傅煜
步行友好导向的生活街道交叉口设计策略
/ 陈泳 严婷
木结构在既有中小学外围护更新中的使用
/ 徐文焬 郭屹民
基于设计、科技、产业融合的绿色建筑探索
/ 储倩
以模块化尺度为策略的工业建筑设计实践
/ 付轶飞 刘亚东
激活与共生
——公共空间微型化趋势下的设计思考与实践
/ 洪东涛 宋利红
空间织补下的村落更新实践
/ 周超
周仪
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、千庭建筑工作室
▲ 点击图片,查看更多页面
在溪山庭造园实践施工过程中偶得的西山洞穴营造,是为山中构屋;混凝土框架的天然质料和与假山的位置关系,又使得构屋如山。设计通过叠山与构屋的紧密互成,试图回答现代建筑如何在模拟传统式样之外回应传统的问题。比起柯布西耶将旧物“置错时代”,董豫赣以“数寄”般的材料观对现成品进行指向特定意象的及物匹配,呈现出无关地域与时间,成法与贵贱的相物、相才的创造力。溪山庭体现的中国园林空间促使人们在日常行为的“参演”与“抽离”、“居”与“游”中往复运动,园林不仅是舞台布景,还与人的活 动一道构成场景,又牵动记忆与文学中的片段,进而生成情景。
▲ 点击图片,查看更多页面
溪山庭源自设计者与园主的志同道合与深度配合,在“一亩之地,如何造园”的实验中,山与水、内与外、混凝土与石、小钢作与瓦作、流水与光影、植物与四季,使得自然与感知于时间、空间中流淌回转,是董豫赣的庭园与技艺之于意象的高度表达。这种掇山理水、奇诡路径、居游体验以一亩造园的极致探求普适的可能,也是中国园林“宅园合一”理想的凝练。具体研讨要点包括:
◆ 庭园与技艺
◆ 透过材料诠释中国园林的当代性
◆ 上帝视角与个体选择
◆ 由极少主义转向中国园林
◆ 作为中介的技艺
◆ 时间作为一种设计要素
◆ 成体系的技艺表达
周仪
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、千庭建筑工作室
▲ 点击图片,查看更多页面
▲ 点击图片,查看更多页面
▲ 点击图片,查看更多页面
在凤凰县拉毫村的更新实践中,设计团队以陪伴式乡建的方式介入,通过对空间织补理论的研究,思考织补策略如何从物理环境层面进入人文精神层面,并从肌理、工艺和文化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和实践, 让乡村走向良性的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。
点击上方↑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
购买本期杂志
| 近期活动
| 全媒体展示平台
| 更多信息
官方网址 | www.atd.com.cn
杂志订阅 | https://www.ytsjk.cn/store/s-2007
010-88375434(订阅)/57368807(物流)
商务合作 | 010-57368776/13716569903